第八章 少年手艺人(1 / 2)

加入书签

大周胜吉十一年秋,江南路芜湖县秦家圩。

圩堤内,十余万亩良田一眼望不到边,数不清的农民收割着晚稻,稻田里不时传来轻松的笑声。

自六十年前一场大洪水冲毁了秦家圩,整个宣州境内水患不断,千顷良田因水患而无法耕种。大周胜吉十年,江南东路转运史张顒、通判谢景温积极上奏,主张重修秦家圩以绝江南水患。朝廷便委派政声著卓、有丰富治水经验的宁国县令沈披前往芜湖勘测水情。四月,沈披制定了详实可靠的治水修圩方案,奏请朝廷拨付十万贯钱粮,同时举荐其弟沈括协助治水修圩工作。朝廷经合议后,命沈披以宁国县令之职统宣城、南陵、当涂、芜湖等八县万余民工实施修复秦家圩工程,沈括则主持并负责具体的修圩工程。

沈括沿长江修建了近百座大型水车,借助长江的水力通过齿轮、杠杆、皮带的传力大幅提高了民工的工作效率,同时沈括改进了独轮车的生产工艺,将配件进行标准化,以方便规模生产,同时应付在修圩出现的车辆损坏,一个月间,数计千计的独轮车便制造出来,穿行在工程现场。并成为江南东路最抢手、实用的运输工具,除了供应修圩之外,大量独轮车流入到民间,仅此一项,除了支付匠人工钱,购买材料配件,给各级官员按贡献分润,上交朝廷三万贯商税外,沈家获利五万贯。

虽然朝中多有弹劾沈氏兄弟借兴修水利之机,行聚揽财货之实,但在江南东路转运史张顒、通判谢景温联名为沈披、沈括申辩,以及沈家主动承担了工程用独轮车、水车的供应,不动用朝廷工程款项之后,不和谐的声音渐渐平息。眼见着钱唐沈家名利双收,在羡慕、嫉妒的趋使下,各地官员纷纷上书要求兴修水利,朝廷允了其中三处,其余下严旨批斥,这才休了许多官员想要沽名钓誉、大发其财的念头。

大周胜吉十一年三月,秦家圩堤内垦辟的十二万亩良田早稻播种后,万余民工在沈披、沈括的带领下对秦家圩进行后续的整固,四月底,一道底宽六丈六、高一丈三、长达八十余里的雄伟壮观的新圩堤终告完工,沿堤种植了一万四千株杨柳。春风吹来,只见万亩良田秧苗葱绿,杨柳树苗伸枝吐绿,圩堤上下洋溢着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喜报传至东京开封,胜吉皇帝柴勐大喜,行旨将新修建的圩堤赐名“万春圩”,并将修圩有功的沈披升任宣州通判,沈括因为要参加胜吉十二年的省试,上奏章婉辞了朝廷的嘉奖。

大周胜吉八年,沈括赴京参加己亥科省试,与信州刘煇、洛阳程颐结交。刘煇原名刘幾,大周胜吉六年参加省试时,便因太学体名满天下,但因其行文险怪,为主考欧阳修不喜而落第。同期丁酉科贡生,行太学体者尽墨,一时朝廷哗然,欧阳修本人也被群起攻讦。但丁酉科所选拔的进士却是质量优著,冠绝大周。后世理学奠基人程颢、关学创始人张载、改革新党吕惠卿,还有当时就已锋芒毕露的苏轼苏辙兄弟、曾巩曾布等兄弟。欧阳修自胜吉六年开启的一代文风,影响了整个天下的读书人,那年的省试,沈括因坚持陪爱妻在宁国待产没有参加,失去认识这些同年的机会。

倒是信州刘煇、洛阳程颐作为文风大改的遗珠,与沈括一经结识便引为知己,沈括知识渊博如海,世情练达如高山,性情旷达热情如火,待人接物如水。但可惜沈括胜吉八年己亥科文运不佳,名落孙山;刘煇高中状元,令发现其为丁酉科太学体领军人物的欧阳修尴尬不已;三位同年中的程颐更加可怜,未来的理学宗师居然廷试落第,令其心灰意懒,绝了科举之心,专注于治学立说,实为儒学之“幸“。

胜吉八年己亥科尘埃落定,沈括登门拜访欧阳修时,欧阳修诚恳地说:“存中,你的策论注重实务,环环相扣,令人生信,但缺乏刚毅清峻之风骨,似有商人逐利之虞。夫大臣者,乃舍一身以利天下也,安能锱铢必较。诚然民富足则国兴盛,但解百姓疾苦,首在田陌,若百姓逐利,舍田而行商贾,舍勤劳艰苦而贪奇技淫巧,民之何存欤,国之何存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