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4章 正德二十一年(1 / 1)

加入书签

第875章正德二十一年

在东北信风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赤道暖流自东向西横贯太平洋。

抵达吕宋岛之后又折返向北,形成强大的日本暖流。

洋流生生不息,给靠近海洋的陆地带来温暖与水汽。

自从登上这座岛屿开始,远道而来的人们就能感受到这里与北方内陆的不同。

时值冬季,但这里却温暖如春,缺衣少穿不再是可怕的体验。

另外一方面,因为缺少足够的行政人员,总督府只能让士兵担任起各种引导、介绍、带路等工作。

还有一件事,就是造房子。

一波一波的一下子来了数千人,虽然有土地,但是没有足够的居住的地方也是问题。

好在这些灾民本身就是苦日子过来的,只要食物充足,盖房子、挖沟渠、修村里道路……

“出发吧。”

“是!所有人,出发去新石塘堡!”

载则说:“现在……我倒是希望京里的旨意能慢些来。”

在他的督促下,士兵们站成一排,将东西一份一份的发给排队的新移民。

好在晚的时间不长。

好些人露出疑惑的神色。

“上前领东西!”

吕全弟的小腿和小臂都露了出来了,他这是刚从地里出来,只是为了领东西,临时被叫了过来。

“去年在京里的时候,我满腔热血向父皇请战,想得是为国建功,为己扬名。战事刚有结果,又迫不及待的想要让父皇知道。不过近些日子,我更加喜欢上在这里逐步的安排这些新移民的过程。

人们脸上洋溢着笑脸,并说,“将刚刚盖好的房子让给康大夫!”

现在这个地方事业草创,但结构简单,也没那么多的管理层级。

多少人,需要多少东西,基本上不会误差太多。

看着那些人从恐惧不安,到逐步适应,看着一座一座房子起来,孩子们绕着圈快乐奔跑释放天性。

现如今的盛世中华,朝廷很舍得在这方面花钱。

载笑眯眯的看着这一幕,国泰民安的真实写照就是这样了。

运输队伍只要一路向北就会路过新起的几座城堡。

这个白白嫩嫩的医士看起来也就二十多岁的模样,稚气未脱,又很白净。

因为朝廷是强制要求,他们中的部分人其实并是自己主动愿意到这地方来的。只不过有官府的人在,所以不好表达罢了。

这才是朝中上下如此辛苦的意义所在吧。

因而马上就有人上前极为热情的表示,“康大夫我帮您拿着点儿东西。”

“认识一下吧。这是京师来的大夫,名叫康元子。今后就是北石堡的官医。”

城堡里的人口都是登记在册,非常清楚的。

“北石堡第二队三组、吕……吕全弟?!”

与他的情绪想反,这些新移民们一听明白朝廷是给他们弄了个看病的大夫,马上就热情起来了。

且因为过于干净,感觉上不是很好接近。

“喔?为什么?”

这是人的基本素养,毕竟谁家都会有人有些头疼脑热的状况。

康元子眨着眼睛看着这些‘泥腿子’。

“吕宋的捷报应当也到了宫里了,新年头喜,该是三殿下的了。”张经拱手向他恭喜。

“在!”

官医?

与此同时,从运输队伍中还下来一个背着药箱的人,医士。

吕全弟那个十岁的小儿子都被发动起来劳动了。

今年河南、北直隶大部遭遇严重旱灾,这些都是各地的灾民。张侍郎想过没有,多少文人墨客在笔尖感慨世间疾苦,但更多人是仅限于此,真正为灾民做实事的又有多少?与其去京里与不同人的虚与委蛇,在这里安置这些灾民更加让我觉得充实。”

载和张经各骑了一匹马走在前面。

朝廷开始移民的同时也开始从大陆集中起运一批农具、种子。

大明医学院这些年来也培养了不少人了,征调一百名过来支援建设完全不成问题,就算付钱也是一笔小钱。

士兵对村民们解释:“吕宋岛与大陆不同,虽说冬季不冷是很好,但到了夏季就会异常炎热,各种蚊虫也会比较多。医士会告诉你们如何预防,如果出现身体上的问题,他会是你们的救命恩人!”

大约十日以后,从石塘港到北石堡的道路上开始出现一批一批的木板车。

这是第一趟运输分发,三皇子载亲自带队。

这批物资比大批的移民稍微慢点,毕竟移民是生意,‘资本家’急得要死,恨不能一天都不耽搁立马出海。

可在京师他是看不到这些的。

……

……

京师。

紫禁城。

正德二十一年的新年钟声如约而至。

正月十一的日子,天上又下起了大雪,恢弘的殿宇穿上了白色衣裳。

入眼皆白,四处寂静。

只有一个穿着绿袍子的小太监举着一个奏本踏雪急走。

“吕宋军报!吕宋军报!”

在屋子里烤火的朱厚照很快听到了,他看了一眼尤址。

老太监马上退出,“陛下稍待,奴婢这就去看看。”

皇帝面前载和载分别坐着。





“是三弟的消息?”

说起来朱厚照对于这个结果有预期性,毕竟大明有火器,有训练有素的军队,还有经验丰富的将军,这还打不赢,那才要出问题了。

尤址很快折返回来,朱厚照则抬头看了一眼在暖阁外面跪着的人,随口说了句,“给些赏钱吧。”

“谢皇上!谢皇上!”

“好了,跟我走,领赏去。”

载看着皇帝翻开奏本,有些耐不住,他心里急着想知道那边的情况。

后来果然看见自己的父皇嘴角翘起,“成国公用兵稳重,战事没什么意外,吕宋大局已定。老三勇猛无畏,也是好样的。”

“太好了。”老大老二同时欣喜,“儿臣恭喜父皇再胜一役,我大明国威自今日便可宣于南洋了!”

朱厚照自己政治敏感性高,他仔细的瞧了一眼这两兄弟,按道理来说,他们说不定会不想看到载立下什么功劳。

不过这种期待自家人打败仗的念头是他绝对不允许的,但凡有发现,都得给他们展现一下什么叫子不教父之过。

“父皇,叛军荡平了么?”载问道。

“突然进剿虽然扫去了沿湖的几十个部落,但叛军并没有完全清除。吕宋岛只有那么一点儿平底,自贝湖向南不仅多山,而且都是密林,实在不宜追击过深。”

朱厚照在这一点上还是认可成国公的。

大明的士兵突然到那种环境下战斗,首先就是要和瘴气、蚊虫等对抗,不能够深入太多的。

而且其实也没必要。

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一个海上军港,再加连着的后勤保障根据地其实就足够了。

真要把所有群岛上的土著全部杀光,这其实不太能办到,而且这些国家名义上都是大明属国,做这种事情政治代价、军事代价和经济代价都太大。

还会引发列国纷纷反弹。

大明和西方不一样,西方人不是这里的原住民,他们可以没有任何历史和政治负担,做出一些惨绝人寰的恶事。

但大明是东亚的原住民,历史上南洋岛国就与中原王朝有各种各样的联系,有的人还有亲戚在南洋。

所以除非岛国本身作死,否则屠杀原住民,这一点在大明朝堂内部都过不去。

“父皇,儿臣以为要不要和降旨给苏禄国的国王?”载建议道:“叛军向南部逃窜,唯一可能的也就是进入苏禄国。这条生路一段,这些叛军必定人心混乱,不攻自破。”

吕宋群岛主要是两个国家,北部是吕宋国,南边连接着苏禄国。

隔着大海相望的是加里曼岛,这个时候是渤泥国。

渤泥国在这段时间也算强盛,而且和明朝的关系不错。

永乐三年,渤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遣使进献土特产品,太宗皇帝还封其为王。

永乐六年,国王及其家属一行150多人抵达中国,受到太宗皇帝的热烈欢迎和隆重接待。

可惜这个国王最后在南京病死。

后来明朝国势微弱,渤泥国没办法只能臣服于满剌加国。

但自弘治末以来,大明重新强盛,不要说渤泥国了,满剌加国都在看大明的脸色。

可以负责任的说,这个时候的南洋就是大明的后花园,属于传统的势力范围。

如果不是吕宋有严重的叛乱,其实贸然出兵还真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不过此时真正的威胁还不是当地土著的叛乱,而是越来越多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开始涉足这片区域。

史书记载,这个时期的南洋贸易非常繁荣,西班牙人大概在嘉靖年间首次到达吕宋岛,到了以后他们先恳请苏莱曼国王给他们一小片地方,主要是用来贸易、生活等等。

不过后来他们就开始不断扩大自己的驻地范围,还悍然向当地人发动了战争。

大明现在至少有天朝藩属的名义,不少小国都愿意臣服大明。

西班牙人到了这里可就是完全的侵略。

“给苏禄王的旨意,朕准了。”

载又受了几分鼓舞。最近这段时间他一直在细致梳理他先前提出的大国战略,所以对南洋的局势还是有几分洞若观火的。

“还有,既然大局已定,父皇要不要召还三弟?三弟远渡重洋,想来也盼着早日班师,向父皇复命呢。”

这一点朱厚照则考虑了一下。

16世纪的上半叶,西班牙人还没来,葡萄牙人则来了。

未来,大明在这片区域和他们发生几场战争怕是在所难免。

在来来往往的奏报里也有提及遇到葡萄牙人军舰的事。

到目前为止,两方没有直接动手,便是大明占了一个‘船大’的优势,这帮外强中干、只善于以大欺小的人光是看到大船,就会冷静很多。

而且……

朱厚照捏着手中铸币厂献上来的样品,“大明货币改革以后,对外贸易会给西洋人带来‘不便’,而且对他们来说价格会逐年增高。这是有战争风险的。”

从宁波到吕宋,这么远的距离,好不容易跑过去,现在还不到一年,回来做什么?又不是吕宋的军粮不够吃了。

“载不急着回,朕还想着要他代表大明出访一下南洋诸国。”

皇子身份当然不一样,再拉过去十几艘战舰,这样‘劝’他们也接受大明新式钱币的事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