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襄阳,襄阳(1 / 1)

加入书签


桓宣出兵丹水,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事还得从庾氏兄弟说起。

慕容氏在北方的连战连胜,大大削了石虎的锐气,也大大激发了江南的朝野士气,一时,北伐呼声再起,主导北伐的主角是庾冰、庾翼兄弟。

庾翼要出兵,庾冰也行动起来,为夺江州,343年十月,以北伐的名义,庾冰自解中书之位,出任方镇,都督荆江宁益梁交广七州、豫州之四郡军事,领江州刺史,镇武昌,和镇守荆州的庾翼相呼应。江州就这样被强行纳入庾氏势力版图。庾氏兄弟掌握的军事力量,前所未有的膨胀,几乎掌控了整个长江上游地区,之前的王敦、陶侃等,相比之下,都是小儿科了。

接下来,在上游地区,就剩下襄阳了,驻守襄阳的是流民帅桓宣。

流民帅,简言之,就是两晋交替之际,中原大乱,一些大家族和民众渡江避乱,但是在沦陷区和半沦陷区,在东晋和后赵的拉锯区域,一些汉族地主豪强,建立武装部队自保,他们修筑坞堡、自称刺史、太守,称霸一方,依形势,有时臣服于东晋,有时臣服于后赵。

桓宣本不是流民帅,起初是元帝司马睿的丞相舍人,后来,协助祖逖收服盘踞在兖、豫一带的流民帅张平、樊雅,祖逖顺利进据谯郡。后赵石勒大惊,派石虎引兵包围谯城,桓宜率军救援,石虎收兵退去。

一年多的苦战,让祖逖和桓宣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祖逖于是请朝廷留桓宣为谯国内史,协助自己。

后来,桓宣凭着累累战功,受陶侃任命,镇守襄阳,这一守就是十多年,在这十多年里,桓宣礼贤下士,体恤民情,力拒后赵,339年,石虎派七千骑兵,进攻襄阳,后赵军从三面挖地道,想出其不意拿下襄阳,桓宣带领兵勇,奋力拼杀,大败赵军。

桓宣在襄阳经营多年,深得民心。可是庾氏兄弟对他还是不放心,认为他是“约党”,所谓“约党”,就是说他和祖约(祖逖的弟弟)是一伙的,祖约和苏峻一起打着“清君侧,杀庾亮”的口号起兵叛乱,虽然桓宣在苏峻之乱中,一直站在朝廷一边,但是因为他和祖逖的渊缘,依然被目为“约党”。

祖逖在世时,不计生死,立志北伐,以攻为守,起到了保障东晋偏安的作用。但即便如此,他也始终没有得到司马睿的真正信任,东晋朝廷只是利用他保家卫国,从未让他进入权力核心,对东晋政局,他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力。

东晋朝廷需要这样的人,需要这样能战斗的军事力量,但是又始终不放心这些人,担心他们手里的武装力量,尾大难治。

祖逖的哥哥祖纳,对此明了于心,于是在祖逖死后,不问政治,沉迷围棋,终成国手;祖逖的弟弟祖约继承了祖逖的军团,面临着比祖逖时代更尴尬的政治局面,终因参与苏峻之乱,身败名裂。

桓宣一心为国,却被划入“约党”。只是他实力强,威望高,庾氏兄弟不敢直接把他怎么样,既然挪不走,那就升,把他往刀尖上逼,朝廷任命桓宣都督司、梁、雍三州以及荆州之南阳、襄阳、新野、南乡四郡军事,梁州刺史,持节,平北将军,并命令他率部到丹水,与后赵军作战。

桓宣被任命为北伐先锋,先行开拔到丹水,他前脚率部离开襄阳,庚翼后脚就向朝廷上书:我要移镇安陆。

当然,他不是真的要移镇安陆,他的真正目标是移镇襄阳。

庾翼瞄着襄阳不是一天两天了,包括早年庾亮,也非常想把襄阳收入怀中,将荆襄连成一片。只是桓宣在襄阳多年,深得士众百姓爱戴,不能轻易将他挪开。

这回好了,借北伐的名号,给了桓宣一个北伐先锋的名号,终于让他挪了窝。

康帝和朝臣们也不傻,知道庾翼的小心思,于是诏不许。庾翼一不做二不休,管你朝廷许不许,继续开拔,到了夏口,在这里再上表:移镇襄阳。

康帝见舅舅铁了心,也不敢再硬下去,只好下诏回授庾翼都督征讨军事;命车骑将军庾冰镇守武昌,作为庾翼的后援。

庾翼率军抵达襄阳,召集僚佐,组织了一场大阅兵。这一日,秋高气爽,旌旗烈烈,甲士如云。庾翼豪情顿生,拿起弓箭,对众说道:“我今日引众北行,有如此箭,左右可取正鹄在百步外,由我连射,试看我能射中否?”

士兵们很快在百步外立了箭靶,只见庾翼拉弓,射箭,三射三中,满场欢呼,庾翼一时踌躇满志,心情大好,只觉此次北伐,定能功德圆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