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朝堂暗战(1 / 1)

加入书签


庾太后和国舅庾亮对王导有意打压和疏远,王导虽然心里不爽,表面上还是忍让了,且让庾氏表演吧。

庾亮主张从严治国,这听起来也没有错,但是怎么个严法呢?这里头学问可就大了。庾亮显然拿捏不准。

第一招,拿宗室开刀,杀猴给鸡看,庾亮上任半年后,就诛杀了宗室南顿王司马宗,免去西阳王司马羕的官职,降爵为县王,又贬逐大宗正虞胤(元帝虞后弟)为远郡太守。司马宗和虞胤在明帝时分任左、右卫将军,率领禁军,很受明帝信任。有一次明帝生病,庾亮晚上有事要进宫见皇帝,向司马宗要宫门钥匙,司马宗不给,骂庾亮的使者说:“这难道是你家的大门?”庾亮就此恨上了司马宗。庾亮掌权后,就将左右将军都换了人。本来换了也就换了,谁知这时一个叫钟雅的官员弹劾已经失势的司马宗,告他谋反。庾亮一听暗喜,就派新任的右卫将军赵胤去抓他,司马宗刚被撸了官,现在又被诬谋反,一时血气上涌,武力反抗,当场被杀。

这件事让很多人对庾亮很有看法,包括年仅6岁的成帝,有一天,他问庾亮:“以前常常看见的白头公公哪里去了?”庾亮说是因为谋反被杀了,成帝当场就哭了,边哭边说:“舅舅说别人造反,便杀了;如果别人说舅舅造反,该怎么办呢?”庾亮想不到小外甥竟问出这么尖锐而有深度的问题,大惊之下一句话也回答不出来。

第二招,逼反苏峻。王敦之后,东晋手握兵权的人主要有陶侃、祖约和苏峻,庾亮和三个人关系都不好,按他的逻辑,每个手握兵权的人都有可能造反。这三个中,他最担心的是苏峻。苏峻是山东莱阳人,永嘉年间,在本县纠合数千家,是一支地方武装力量,也就是流民帅,后来他率领部分人马南渡,在平定王敦之乱中立了大功,实力大增,封冠军将军,历阳内史。庾亮对苏峻极不放心,下诏征苏峻入朝。他的想法是,假如苏峻要反,不如趁他现在实力还在可控内,逼他早点反。

苏峻果如庾亮所料,或者说所愿,打着清君侧,诛庾亮的旗号和祖约一起反了。

可是庾亮显然低估了苏峻的实力,同时高估了朝廷的实力和号召力,他怎么也没想到,苏峻这一反,把东晋掀了个底朝天。平定苏峻之乱,历时两年之久,这是东晋偏安以来最大的内耗。苏峻的军队战斗力很强,双方损失巨大,首都建康的宫室化为废墟,庾太后忧愤自尽,年仅32岁。历史学家蔡东藩为之叹息:“三十二年悲短命,九原应自怨亲兄。”

经此一乱,庾亮在朝中威望大降,叛乱初平的时候,庾亮很有点悔不当初、诚惶诚恐的样子,甚至要求“阖门投窜山海”。但他毕竟是皇帝的亲舅舅,小皇帝几番安抚,他就放下思想包袱,出任都督豫州、宣城诸军事、豫州刺史,镇守芜湖去了。

苏峻之乱后,东晋形成了陶侃、温峤、郗鉴、王导、庾亮共同主政的局面。

这五个人中,除了王导,都是地方大员,手握兵权,只有王导,表面上名高位重,实际上,没有王敦的王导在朝中始终处境尴尬,身居高位,却没有枪杆子支撑。王导当然也没有闲着,这些年,他苦心孤诣,想培植忠于或者至少支持琅琊王氏的地方实力派,王敦死后,他收留王敦的旧部,设法任用。

同时,拉拢无门无派的地方大员。329年,温峤病死,推举刘胤接替自己,王导顺水推舟,任命刘胤为江州刺史。温峤此人,眼光韬略、胸怀气度都了得,可在继任问题上看走了眼,这个刘胤,自得了江州,贪污枉法,民怨沸腾。他还得罪一个人,就是流民帅郭默,郭默在平定苏峻之乱中立功受赏,从一个流民帅正式升级为朝廷命官。可是,此人爱好自由,不喜欢正规编制,就喜欢做草头王,所以,在朝廷让立功人士填表受赏时,他想委托刘胤向朝廷说明,自己不想做官,而是想要笔钱继续做草头王。刘胤没有答应他,只在这年腊八时,给他送了一坛酒、一头猪。郭默将猪和酒怒沉长江,随后杀入江州,斩了刘胤。接下来,他向朝廷上表,我郭默要当江州刺史。

王导居然就同意了,真的任命郭默做江州刺史,借此拉拢郭默。

陶侃怒了,这还有没有王法?他给王导写信:“郭默杀了刺史,就做刺史,要是杀了宰相,是不是就可以做宰相?”这话说的,真是甩了王导一个大耳括子,王导也只好受着,还得给陶侃说好话:“我这是先稳住他,好争取时间让你出兵。”陶侃二话不说,出兵江州,灭了郭默,顺势将江州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他还不解气,一度想废了王导,只是庾亮、郗鉴都不同意。郗鉴不同意,是因为他和王导私交好。庾亮不同意,可就耐人寻味了,本来,他一直视王导为眼中钉,巴不得他早点下野。可是这次事件,他对陶侃也有意见,因为他本来想带兵灭郭默,然后将江州和自己的豫州连成一片,却被陶侃抢了先,所以庾亮也是一肚子气,就不肯帮陶侃对付王导,再说,陶侃废了王导,朝中还有谁牵制得了陶侃?

咸和九年(334年)六月,陶侃去世,庾亮顺势执掌东晋的大部分军事大权。这一年,王导任命他的堂侄王允之为“宣城内史,监扬州江西四郡事,建武将军,镇于湖。”算是为琅琊王氏争得一席之地。

335年,风闻后赵石虎即将南侵,王导抓住这个好机会,顺势任命王允之改镇芜湖,其后进号为西中郎将、假节,趁机扩大了王氏势力范围。

“镇芜湖”为什么这么重要呢?这事还得从庾亮说起,苏峻之乱后,庾亮没脸在朝中混,就想到地方去韬光养晦,去哪里呢?他给自己在荆州和扬州之间划了一块地,在江淮之间,大约包括淮河南、庐江、安丰、弋阳四郡,与江州隔江对望,侨置了一个郡——豫州。朝廷任命庾亮为豫州刺史,镇芜湖。豫州和江州一样,近在首都建康肘腋。

豫州也就成为操纵晋廷实权的大族们反复角逐的地区。王导让王允之镇芜湖,这一人事安排等于将豫州、扬州之江西、宣城诸郡,统统纳入琅琊王氏的势力范围,不过,豫州刺史仍由庾亮兼任。

公元338年,也就是蒲坚出生这一年,王导达到了人生的顶峰,他被任命为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不久改司徒为丞相,由王导担任,也就是说,军政都是王导一把抓。

不过,这依然是表面现象,手握重兵的庾亮正一步步以高压态势,挤压王导的权力空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