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节 太行根基盛 五(2 / 2)

加入书签

曹操虽然与袁绍关系密切,更是在外人的眼里,被看做是袁绍的小弟之一,其实两人的关系,却更加类似于朋友,或者说是政治盟友的关系。

谯县曹氏并非学术世家,曹操虽然喜欢读书,可对于目前大汉的主流学术——儒家,他的钻研不算多强。不过,对法家、兵家之类百家的奥义,曹操倒是极为感兴趣。在他的朋友们眼中,曹操是一个长于机变,但短于经义的跳脱家伙。

以曹操的个人观点看来,大汉之所以目前会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完全就是因为各级官僚,特别是天子陛下,不肯严格的依据大汉法令来治国,才会产生的。

假设天子陛下能够精通法家的“法”、“术”、“势”三道,并且选拔一批精通律令、严守法令的臣子,来辅助天子治理国家,必然就能够将大汉治理的井井有条,不复当前的混乱局面。

对于原来在大汉朝廷中颇为得势的宦官,法家信徒曹操认为,这是天子不遵守法令,擅自任用私人的表现。本该呆在宫掖中服侍天子的宦官,跑到朝廷里去指手画脚,完全是一种不合法度的行为。

如此一来,天子就将打破大汉法制的框架,破坏律法的威严,让整个朝堂都由此变得混乱而起来。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曹操对自己发端的宦官势力很没有好感,一心想要摆脱自己脑门上那个“宦官子孙”的标签。从宦官的角度来看,这小子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叛徒。

所以,在曹操初入仕途的时候,他这个“雒阳北部尉”才会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做出“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的堪称鲁莽的举动。

那时候,汉灵帝的第一任皇后宋皇后还在位,蹇硕是宋皇后手上的得用宦官。以蹇硕在宫廷中的权势。朝野之中没有几个人愿意随便得罪他。

偏偏曹操当时血气正刚,一心想要做出点像样的成绩出来。结果。他一遇到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居然就毫不留情的将蹇图,用“五色棒”生生打死!

按说“违禁夜行”这样的罪名,一般是罪不至死的。曹操这样一来,算是给自己立下了一点儿威名,可也结下了蹇硕这样一个仇家。好在曹操的祖父曹腾手段高明,为曹操的老爸曹嵩留下一张极为有利的人脉关系网。区区一个蹇硕。还奈何不得薄有根基的谯县曹氏。

但是,这件事情过后,曹嵩也明确的将曹操责备了一番,并想办法让曹操远离了皇亲贵戚聚居的雒阳城北部。直接到较为偏远一些的顿丘去当县令,算是变相发配,以给蹇硕一个交代。

碰了这样一个软钉子,愣头青曹操算是明白了大汉官场上的一些规矩。在结束了顿丘令的短暂任期以后,曹操又回到雒阳当郎官。这一次。曹操明显乖巧多了,没有再给曹氏一族添麻烦。而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友谊,也从这时开始。

曹操与袁绍熟归熟,但政治观点并不完全一致。相较于袁绍希望出现一个有力的重臣,出手将目前昏暗的朝政整理一通的主张。曹操认为,应当以大汉的律令为准绳,来判断一个臣子的忠奸与否。只要能够让大汉的律法得到足够的尊严,大汉就可以再次中兴。

特别是在最关键的对宦官态度上,曹操认为,只要将宦官严格的控制在宫廷里,不让他们干涉朝廷事物,就足够了。没有必要为此将他们斩尽杀绝。

由于这一点,袁绍在谋划尽诛宦官的时候,是将曹操排除在外的。

所以,当袁绍尽起西园军围攻宫城的时候,曹操虽然参与了此役,表现却相当的消极。与其说他是去进攻皇宫内的宦官的,倒不如说曹操是去打酱油的。

哦不,曹操也不是完全在一旁打酱油,其实他还是兼任了治安官和消防员的工作,将在战斗中燃起的大火一一扑灭,算是保护住这些宏伟壮观的宫室。

接下来,曹操对于袁氏在董卓面前的退缩,完全无法理解。他既然没有参与意在尽诛大将军何进与宦官两派的连环计,袁氏的一系列行为到底是为什么,对曹操来说,也就只能是一头雾水。只是,既然大势如此,曹操也没有傻到跳出来反对董卓。他只在一旁静观其变。

但是,曹操想要静观其变,董卓却没有那么容易让曹操在一旁悠闲。

在袁绍出奔冀州,淳于琼跟随而去,蹇硕、鲍鸿已死,助军右校尉冯芳也被当做宦官一党清算掉的情形下,典军校尉曹操,居然一下子就成为西园军中的第一人。董卓想要收服西园军,自然首先要拿曹操开刀。

当然,曹操虽然有宦官的背景,可这些年以来的表现,证明了他一直是站在士人这一方的。外加上前太尉曹嵩在朝廷里的人脉,董卓对曹操并无坏心,本来想要大加拉拢。

所以,曹操是不能继续呆在典军校尉的位置上了。但董卓也特地为曹操新设置了一个官位,叫做“骁骑校尉”。虽然这个官职的具体权力范围还没有确定,只要曹操表现出向董卓臣服的意思,必然能得到董卓的重用。

一些董卓身边的亲信,比如他的侄子董璜,暗地里都对曹操的运气嫉妒不已。那个“骁骑校尉”,纵然比不上“上军校尉”的风光,至少也是在雒阳城里独统一军,指挥数千精兵的实职重臣。这等权柄,就连董璜自己都没有混到呢!

只是,被人品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会甘心就这样屈服在董卓部下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