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无鬼论(1 / 1)

加入书签


令行简惊诧,他没想到自己不给票签过朱,灵官竟然直接将人判死!
而旁边的香客看到这人暴毙,竟无一人上前帮扶。
其余香客摇头叹息,皆言此人定是罪大恶极,又感叹大华山神之灵验,参拜之心欲诚。
又有香客叩拜,虔诚祷告。
令行简再度隔着纱幔,看灵官审案,不知所审何词。
童子将卷案呈上,亦不见狱词也。
令行简再次怒问:“夫何以凡人署山神之职,而又不使之主政?十六灵官皆可代也!何用我为?”
童子低眉,仿佛没听见令行简的话,只说道:“先生请过朱……”
令行简不想盖印,可想到之前那个香客无故枉死,只能颤声道:“取印!”
……
京城。
前几日在介休与雷州县发生大火后,通报亦八百里加急送至朝堂。
当然,若是一般火灾,可能不会引起高居庙堂之诸公重视。
此前令行简的关于真仙教的奏折已经被南江知府呈至朝堂,对于真仙教的描述,引起了帝王的重视。
近几年,各地经常报上一些无头公案,还有一些古怪的死刑犯。
新朝的死刑,延续着封建王朝的朝审制度。
死刑案件由地方官员提交后,再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联合复审,复审后再提交皇帝,最终由皇帝下定论。
所以现在的新帝对于这些案件不说了如指掌,却也大致都知道缘由。
令行简所上报的真仙教,就给了以往的疑难案件一个抓手。
更巧的是,在介休大火的时候,京城也烧了好几处宅子。
再一番严谨的清查下,这些宅邸也都或多或少有着真仙教出现的痕迹。
不过对于令行简所阐述的神鬼之说,却让朝堂产生了争议。
以刑部尚书崔纵为首,极力反驳令行简的鬼神之说,更在朝堂上与丞相激辩。
世人修仙,却不见仙。众人拜鬼,却不识鬼。
这场争论似乎永远没有答案。
这日,崔尚书挑灯夜书,只见他写完最后一句:“夫论死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则夫所见鬼者,非死人之精,其害人者,非其精所为,明矣。”
崔尚书反复审视,十分满意,最终合上书册。
只见上书:《无鬼论》。
崔尚书喃喃自语:“今著此书,明人死无知,不能为鬼。圣人在世亦不可反驳矣。”
此时,突然书房外有人敲门。
崔尚书问:“何事?”
门外曰:“吾乃云游老道,闻崔尚书著传世之佳作,故望求见高论。”
说罢,一老道士推门而入,观之似仙风道骨。
崔尚书奇道:“道长从何而来?吾书刚成,你如何得知?”
“佳文天成,如夜空流星,自会被看见。”
老道士一抬手,桌上的《无鬼论》便出现在手中。
崔尚书以为自己遇见了神仙,屏息以待。
只见老道士认真翻阅,时有出声:“天地开辟,人皇以来,随寿而死。若中年夭亡,以亿万数。计今人之数不若死者多,如人死辄为鬼,则道路之上,一步一鬼也。人且死见鬼,宜见数百千万,满堂盈廷,填塞巷路,不宜徒见一两人也。”
而后微笑摇头。
又有读到“人之死,犹火之灭也。火灭而耀不照,人死而知不惠,二者宜同一实。论者犹谓死有知,惑也。人病且死,与火之且灭何以异?火灭光消而烛在,人死精亡而形存,谓人死有知,是谓火灭复有光也。”之佳句
而点头赞许。
读竟,道士将书放回桌上,对崔尚书说道:“词理甚工,然天地之间若云无鬼,此谬矣。君若进本,当为诸鬼神所杀。不如焚之。”
崔尚书不解:“何以言之?”
老道士笑曰:“我则是鬼也,岂可谓无鬼?”
崔尚书不信:“人死而形体朽,况衣物不能成鬼。你何以着衣衫,并以生人形貌出现?”
老道士摇头苦笑:“吾死为鬼便是如此,如同人生而为双手双脚也。此天地自然之存在,非常理可解释。”
崔尚书依然不信:“汝定诓骗于我。生死异路,人鬼殊处。我若被鬼所杀,当复为鬼,吾亦会报复杀我之鬼。鬼能知害人,世间岂不是到处是两鬼相搏之辈?”
老道士只是说:“崔尚书能言善辩,然事实胜于雄辩也。汝不信,必死于鬼神之手也。”
言罢,老道士随着一阵青烟消失不见。
崔尚书看着眼前灵异的一幕,微微张开嘴巴,内心终于有了一丝动摇。
但是第二日,崔尚书还是将《无鬼论》呈了上去。
皇帝读罢,大赞:“物生,精神为病;其死,精神消亡。人与物同,死而精神亦灭,安能为害祸!好!写的好!如此,人死不能为鬼,明矣!真仙教一案,定是有歹人借鬼神之名害人!”
众大臣传阅后,也纷纷赞同崔尚书的观点。
主要是《无鬼论》中所阐述的各种分析与观点都找不到可反驳的地方。
然后,就在众人大家赞赏的时候,崔尚书自己却站出来反驳了自己。
“陛下,世间是否无鬼,还言之过早。”
这下,轮到皇帝奇怪了:“爱卿所著《无鬼论》,词理甚工,论据详实,圣人亦不可反驳。汝著此说,便是为了论述世间无鬼,怎么又说言之过早?”
崔尚书将昨日遇见老道之事诉说了一遍:“吾不知老道是鬼是妖,还是神。依老道言,吾呈此书,必被诸鬼神所杀。吾虽不信,却知事实胜于雄辩。今日若吾死,则世间有鬼也。若吾生,则世间无鬼也!”
皇帝惊曰:“那老道来去无影,岂非鬼神之物?爱卿既知呈书必死,何必呈书?”
崔尚书回曰:“世间奸诈之徒,以戏法假借鬼神诳人者常有。吾以身论法,此君子之为也!”
皇帝赞赏:“甚佳!崔尚书为真理而置生死不顾,朕亦不能坐之不理。今夜增派锦衣卫与羽林卫围守崔尚书府邸,务必保护崔尚书的安全!”
皇帝此举,引来众臣侧目。
崔尚书跪下谢恩:“臣,谢陛下天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