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现在(2 / 2)

加入书签

而我们,只想活下去。

——最后的战地记者·张成忠

仅存的几亿人类,走出避难所见到久违的阳光也只是欣喜了片刻,剩下的时间只有无尽的惶恐,伤病,饥饿,疲惫伴随着他们。

历经几十年,经历了洪涝、冰雨、干旱、虫灾、疾病、辐射、感染等等问题。仅存的人口已经不足五亿。

人类终究还是挺过来了这次灾难。

社会重新进入平稳发展。

致敬!

伟大的战士

致敬!

最后的战地记者·张成忠先生

致敬!

人类的幸存者·新文明的奠基者

3068年,夏国经历了无数灾难,沉寂多年之后,第一个恢复了政权,并发布了一条特殊的公告,首次于现代社会宣布了年号“曙光”,寓意阴霾终将散去,世界迎来曙光。并将这一年定为曙光元年。

-------------------------------------

读到这里的时候,庄遥再一次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

他生活的年代距离二战并不久远,有些伤痛仍然刻骨铭心。

谁能想到重生到两千年后第一次面对的仍然是战争,一次差点毁灭世界的战争。

这段文字蕴含着书写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生存环境的绝望,又有一丝对重建文明的渴望。

后面那段致敬的文字更能够看到后人对新文明满怀的希望。

可惜现实并不会如你所愿。

战争的后遗症蔓延千年,仍然影响着新文明的方方面面。

因为那场战争带来的灾难是毁灭性的,不仅是生命的灾难,更是文明的灾难。

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千年万年的所有痕迹几乎被一扫而空。

凭借着仅存的那些文明成果,又因为恶劣的生存环境,几乎得不到保护,陆续遗失在时间长河当中。

战争最后的幸存者,也是第一批新文明的奠基者,他们凭借着原始人一般的生存方式活了下来,但是后世的发展却越来越艰难。

凭借着仅存的知识,新文明迅速迈入了正轨。

但是文明的缺失导致社会发展变得畸形并且漏洞百出,就好像一个拼凑缝补的怪物,在这个星球上野蛮生长。

想想庄遥也就能够理解了。

抛开上个文明的影响,新文明的人类只不过发展了短短不到千年的时间,按照正常轨迹也就是山顶洞人的水平。

只不过略过了原始人开智的过程,自带智慧并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幸存者们,渡过开始的艰难期之后,直接进入了一个统一政权的国家时代。

残存的文明成果更是将新文明推进到了星际文明程度。

但是这已经是超常发挥了,接下来的发展将会越来越艰难。

更何况文明的确实已经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现在更像是一个有点赛博朋克的世界,审美偏差,发展不均衡,科技不成体系,文明没有来处,也没有目标。

考古专业的兴起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变得越来越火热。

新文明急需寻回遗失的文明成果和文化底蕴,完善自己,继续发展。

可是时间过去太久了,战争毁灭的又太过彻底,导致这些年收获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仅仅寻回了极少的一部分东西,却也让整个新文明社会受益匪浅。

特别是格陵兰岛种子库的发掘,更是让农业迅速壮大,一举解决了困扰新文明几百年的饥饿问题,让地球人口迎来了战争之后的的首次大爆炸。

尝到甜头的人们开始更加期待新的文明成果的出现。

想到这里,庄遥不禁微微一笑。

这不就是我的专业吗?没有人比我更懂上个文明了,懂哥在这里都不行。

了解了这个世界的基本情况,明确了自身优势的庄遥彻底放松下来。

凭借着自己身为“古代人”的优势,如今又是考古专业,在这个新世界随便混混都不会过得太差,除非自己是个草包中的草包。

自己是草包吗?很明显不是。

现在的问题只不过是怎么把自己知道的一点一点拿出来。

毕竟没有什么东西是能够凭空出现的,要想拿出自己了解的东西,首先要找到这东西的来源,空口白牙的别人凭什么相信你说的是真的?即便相信了,那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是不是切个片研究一下什么的?

所以这方面庄遥表现的特别谨慎。

文明成果展现的最好途径当然是考古了。

而这次跟着郑莆教授参加的考古活动就是最好的机会。

披着考古的外皮,将自己脑子中的东西一点点拿出来,惠而不费还能收获名声金钱,何乐而不为呢?

只要找到合适的东西,进行合理的推测,只要逻辑自洽,推理过程完善,有谁会来质疑呢?质疑的话谁能拿出证据呢?

反正考古不就是这么回事嘛,有文字的时候联系上下文强行解释,没文字的时候不久全靠猜测推理吗?

至今那个青铜路由器还没人知道到底是干嘛的呢,这玩意儿猜都没法猜,岂不是更蛋疼?

还有那些古诗词文言文翻译,看译文还靠点谱,一做阅读理解那真是愁白了头。

鬼知道作者怎么想的呢?你理解出来的真的就是作者想的吗?

我还想着这本书能火呢,读者可能理解出我在想屁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