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三日深谈(2 / 2)

加入书签

字迹工整,规规矩矩,却又带着些许少年的方刚之气,自有一番神韵,看起来气度非凡。

见到这认真写字的读书人,小狐妖钰景面上泛起一抹有些腼腆的笑容,虽知他看不见自己,却仍是轻手轻脚的走到窗边,不敢发出一丝声响。

每日的读书写字,都是方兆阳磨砺心性的手段,自四年前进入京都大学府开始,四年如一日,每天阅三个时辰的书,写一个时辰的字。

余下的时间,大多数时候是在吟诗作赋,偶尔推衍一番整个大京王朝的运势。

方兆阳并无修为在身。

对于躯体的长命无衰,方兆阳更愿意让自己的精神与治国理政之策流芳万古,只是出于某些原因,迫不得已离开京都不考取功名罢了。

若是他愿意,想要顶替那当朝左丞相的位子应该不难,只是耗费些光阴罢了。

并非大言不惭,京都中稍微懂些为政之道的人心中应该都知晓此事,只是各人面上愿不愿意承认罢了。

实际上,方兆阳的才干早已不局限于一个京都大学府了,暗中嫉妒者不少,都被尹一荥与他身后的势力挡下,这是尹一荥能成为方兆阳唯一挚友的原因之一。

大京王朝东边有一个横跨东西五百里的小国,国力不算强盛,但是仗着一道横亘国外的天堑大山,从来不买大京王朝的账。

大京王朝花了足足三年时间,靠着暗中安插间谍,里应外合才使那天堑变成了通途,最终一举拿下那小国,将其变做了藩属国之一。

尽管如此,那小国上下仍是从骨子里看不起大京王朝的国人,称大京王朝之人为西京蛮子,大京李氏更是被他们称作越位狗贼。

将那小国纳为藩属国后整整五年,李闫年都未曾改变那小国百姓对大京王朝的看法,最终此事不了了之,也无人再管那夜郎自大的小国。

直到一年前,大学府先生将此事作为年末考核的难题,写在了学府弟子的考纸上。

方兆阳原本就对此事颇有兴趣,考核之时见到这问题,细想一番,洋洋洒洒写下三千字陈述此事玄机所在,字字珠玑。

据说那份字迹些许潦草的考卷,最后传到了右丞相林渊的手上。

林渊看过方兆阳所写决策后,竟是认真称赞一句:“此策剑走偏锋,兼有借势之法,虽尚有转圜之地,仍称得上是绝佳。”

后来李闫年也听闻了此事,唤方兆阳入宫一见,足足在宫内待了三天三夜,出宫之时面色平静如水,没有丝毫异色。

只是此事涉及太广,知晓之人寥寥无几,世人只知道方兆阳考卷有可取之处,并不知道背后还有这种种玄机。

也正是在这入宫一见不久后,方兆阳便一声不响的离开了京都,回到红香村中,每日读书写字,磨砺心性。

至于李闫年与方兆阳说了些什么,在宫中三天三夜,方兆阳经历了什么,无人知晓,方兆阳也从未说过。

尹一荥自然知晓。

重重撇下一捺,见那墨迹飘逸而出,方兆阳面无表情,看不出喜怒,只是轻轻吸了口气,放下了毛笔。

今天写的有些多了,方兆阳揉揉手腕,抬头看向窗外,入眼一片碧空如洗。

其实尹一荥也不知道,那三天三夜的宫中深谈,方兆阳见到的不是当朝圣上李闫年,而是太上皇李夜京。

谈论了些什么呢?无非是天下大势罢了。

方兆阳直言不讳,大京王朝已然势颓,民间有纷纷扰扰势力涌现,出剑所指都是大京王朝独占了百年的位子,都是这方圆万里的无垠疆土。

李夜京也是以同辈之资与方兆阳交谈,直言这纷纷扰扰的势力,都是前朝陵川王朝的余孽,百年过去,其势渐渐涨大。

李夜京不是庸人,自然暗中摸清了些分布在大京王朝中的前朝余孽据点,只是时候未到,局势尚未明朗,不到一网打尽之时。

这些事李夜京心中自有定数,然而心中疑虑也是不少。

三天三夜之后,方兆阳并未遮掩,直言不讳道:“不瞒太上皇,在下能够发挥才干之时,并不是在这风雨欲来的乱世前夕,若是大京王朝能挺过这一次劫难,并给予在下一个国师之位,在下定然能还太上皇一个太平盛世,昌荣繁盛千年不在话下。”

李夜京并不在意方兆阳所谓“在下”的自称,对其这一番话深以为然,颔首笑道:“若是这三天内我们谈论的当朝大势无错的话,朕如今需要的便是将才,而非你这般的盛世良相。”

即便李夜京并非当朝圣上,然而他自称为朕,方兆阳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之处。

是以,方兆阳也是轻轻点头,拱手道:“话已至此,想来太上皇也已经没什么想与在下相商的了,若是无事的话,在下便告退了。”

闻言,李夜京抬手一拦,面上忽然严肃起来,沉声问了一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