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1 / 2)

加入书签



辽东,宁远城阅兵校场。

一个矫健的身影纵横于风雪之中。

一杆长枪宛如蛟龙戏水,挥洒自如,神出鬼没。

时而声教溢四海,朝宗引百川,时而淑景辉雕辇,高旌扬翠烟。

忽而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忽而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

这是大明宁远总兵官吴三桂。

一个时辰之后,收势结束。

护卫随从忙递上虎皮大衣,擦枪装刀。

谋士方光琛凑上前,笑吟吟地说:“看将军练武,如看唐代公孙大娘舞剑,令人拍案叫绝,夜不能寐。”

吴三桂哈哈一笑,得yì之色,洋溢毕现于白里泛着红光的大脸上。

方光琛又说:“身处这乱世,我又想起了唐代崔颢的一首诗。”

“哪首诗?读来听听。”

“这首诗是写汉武帝时的名将霍去病的。”

方光琛手捻胡须,摇头晃脑地读起来。

霍将军

长安甲第高入云,谁家居住霍将军。?

日晚朝回拥宾从,路傍揖拜何纷纷。?

莫言炙手手可热,须臾火尽灰亦灭。?

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guì自有时。?

一朝天子赐颜色,世上悠悠应自知。

吴三桂仰天长笑,道:“方先生真乃我忘形之交也。”

这方光琛乃?大明王朝前辽东巡抚?方一藻之子。

方一藻任职辽东巡抚期间,曾力主与满清决战,坚决镇压消灭被世人称为建虏的满清。

但是,在与清军多次对抗的经lì中,感受到双方实力悬殊太大,逐渐改biàn了自己的看法,赞同对清议和、对内镇压的主张。

崇祯十一年五月,在当时的兵部尚书杨嗣昌授意之下,方一藻与辽东总督太监高起潜,经过一番密谋,派幕僚杨树楷化妆成浪迹江湖的算命先生小伯温,到盛京试探口风清廷口风。

小伯温杨树楷来到盛京,通过各种途径手段,特别是皇太极的御用马夫金兴国的牵针引线,见到了清太宗皇太极,把大明欲与大清议和的指示,转达******最高统治者。

清太宗皇太极听完后,当场表示,大明与大清如能议和,愿yì撤兵东归,两国平起平坐,建立平等关xì。若不能达成和平协议,夏秋之时,必定引兵南下,有所举动。

得此情报后,大明辽东巡抚方一藻随后报告于兵部尚书杨嗣昌,极力主张趁此千载难逢之机,于清廷和议消祸。

同年六月,皇太极屯重兵于大青山,派遣使者,催促和谈。

方一藻积极建议大明朝廷援引隆庆年间“俺答封贡”的模式,与对方谈判。

此议得到大明皇帝崇祯的默许,指示新任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具体办理议和之事。

陈新甲又指示兵部草拟了和谈文书,征得崇祯默许之后,欲派使者赶赴大青山议和。

不料,就在这关jiàn之时,兵部尚书陈新甲一时马虎,竟把这种绝密文件随意丢放在桌上,被手下无意公布于众。

霎时,引起了狂风巨浪,大明朝野极度震惊,物议纷纷,群情汹汹。

明廷各级官员,各个慷慨激昂,跟草拟这个对清和谈文书的卖国贼誓不两立,特别是东林党人,摩拳擦掌,一日之内,连上数十条奏疏,声泪俱下,痛斥议和文书为卖国条约。

丁一民等数十个朝中官员,长跪于崇祯面前,声言不杀掉陈新甲,则全部自杀于朝堂之上。

无奈,崇祯采取了嫁祸于人的招式,不敢承认这是他的主意,把一切责任全部推倒兵部尚书头上。

陈新甲羞愤难忍,绝地反击,于朝廷堂之上,当着文武百官之面,说出了对清议和的真相。

崇祯龙颜大怒,喝令锦衣卫士拿下,并立即处斩了陈新甲。

于是,这一极有可能挽救大明于颠覆的议和方案,永yuǎn被束之高阁了。

同时,随着陈新甲的被杀,大明与大清之间的和谈彻底永yuǎn断绝了。

在这场激烈的你死我活的朝臣斗争中,首先提出议和建议的辽东巡抚方一藻,心交力瘁,疾病缠身。

崇祯下旨,将其革职,囚于牢狱,等候处置。

不久,方一藻就死于牢狱之中。

在方一藻经略辽东期间,方光琛随父生活。

他善奕能诗多游谈,常cháng以管仲、诸葛亮自比。

此时,武艺超群又钻营有术的世家子弟吴三桂,被镇守宁远卫的舅舅祖大寿所器重,任命为中军。

这吴三桂善于交纳,主dòng拜于巡抚方一藻门下,并与方光琛缔盟为忘形之交。

方一藻去世后,方光琛遂入吴三桂幕府,参与决策,开始了与吴三桂共进退的历史。

天宽地阔,大雪飘洒,群山披银,万木萧疏。

辽东雪景极为壮观雄伟。

忽然,一哨骑顶风冒雪,飞驰而来。

离宁远城六十里之外的赵家屯遭到清军杀戮抢劫。

清军大约有三百多人。

首领叫福满康。

方光琛看着吴三桂的脸色说:“这福满康乃肃亲王豪格手下的梅勒章京,其妹妹是豪格宠爱的妃子。仗着妹妹的势力,这小子猖狂到了天上。”

吴三桂略一思索,斩钉截铁地说:“今天就让他猖狂到家。”

转头又吩咐哨骑道:“你速回大营,通知杨副将,让他看守好大营,让胡参将带领本部人马,速速赶到赵家屯。”

话音未落,已飞身跃上自己心爱的宝马千里飞雪,沿着大道,飞驰而去。

杨副将是宁远城副将杨坤,胡参将是其手下参将胡守亮。

方光琛心中赞道,好一个吴三桂,天生的将才。

护卫随从纷纷上马,催马扬鞭,紧随主将。

等明军赶到赵家屯时,大雪已停,清军早已饱掠而去。

村中大火四起,狼藉不堪。

被清军杀死的男女老幼,尸横大街小巷,惨不忍睹。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lái一一是人家。

目睹此情此景,明军将士个个咬牙切齿,义愤填膺。

吴三桂铁青着脸,厉声喝道:“胡参将,留下两百人,照顾村落。其余的人马,跟我追击。”

明军将士如雪地旋风,高举刀枪,风驰电掣,沿着清军的足迹,追赶而去。

大清肃亲王豪格手下的梅勒章京福满康,怎么也不会想到,明军竟敢主dòng追上来,何况,还是大雪天。

自松山决战明军惨败,蓟辽总督洪承畴降淸以来,明军龟缩于锦州宁远等地,面对清军不时的公然挑衅,只能紧闭城门,或放几声空炮而已。

今天xià雪,福满康喝了许多酒,趁着酒兴,率兵抢掠,只当散散心,其绝对不会想到,胆小如兔懦弱似羊的明军居然会主dòng追上来。

当他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时,大明宁远城参将胡守亮已率本部人马,举枪舞刀,将三百多名清军团团围住,只等总兵官下令攻击。

吴三桂勒马横枪,立于高处,神色严峻,冷冷地看着。

松山大战之后,吴三桂虽然以败军之将待罪之身驻守宁远城,但是,此时大明大清之间,政治军事对峙形势,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攻守之势异也。

驻守宁远城的吴三桂,在明清两个政权之间,较之松山大战之前更为重要。

就明朝方面而言,松山塔山杏山失陷后,宁远便成为阻挡清军入关的主要屏障。

吴三桂在驻守宁远期间,搜集散亡,招募兵勇,所部军队又增至五万人左右。

这使明朝政府很自然地把吴三桂视为东部边陲之保障,并在其入卫京师时,崇祯给予其武英殿赐宴之恩荣,并亲自录书南宋末年文天祥的诗,赠送于吴三桂。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就清朝方面而言,虽然取得松山大捷,但夺取宁远是其实现入关作战的前提。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意图,清廷曾通过已经降清的吴三桂的亲戚故旧,对其进行了频繁的劝降活动。

皇太极这样做,多尔衮更这样做。

大清信使往返于盛京宁远之间,不绝于道。

然而,作为一个大明王朝边关大将,及善于钻营的世家子弟,吴三桂既未表示出降清之意,也未作出毁书斩使的激烈行动。

既不叛明,也不降淸,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他要为自己和家人留下了一条进可攻退可守的活路。

当然,这一条活路要靠自己主dòng争取,而不能任人宰割。

吴三桂狠狠地果断地下达了进攻命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