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分而治之(2 / 2)

加入书签

王啸飞沉吟片刻,突然笑道:“不错,我们需要石油,但是我们更需要朋友。中国更愿意作伊斯兰世界的合作伙伴,而不是石油掠夺者。也许,眼下在南方就有一个机会,可以增进我们的友谊。”

纳第尔充满疑惑地望着王啸飞,他口中的“南方”自然是指印度,他实在想不出中国和伊斯兰世界会在印度有什么共同利益。却听王啸飞淡淡道:“这是一桩大买卖,我需要一个合伙人,而你,亲爱的国王,刚好可以做个中间人。”

1927年4月11日,孟买港两万余名水兵发动起义。到4月22日,印度籍海军官兵全面加入起义。丘吉尔迫于形势,下令调动军队,用军舰和重炮镇压起义,但他也不得不承认:“不可能依靠军队在印度维持统治了。”

就在印度水兵发动起义的第二天,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英国当局立即停止对印度人民的血腥镇压,与起义军民进行和平谈判,同时向印度派出一支由各成员国代表组成的“人权事务国际观察团”。英国政府迫于舆论压力,勉强同意联合国人员入境,但是拒绝和起义军民进行谈判。

国际观察团进入印度后,立即受到了印度各界的广泛欢迎。印度国大党、全印度穆斯林联盟等组织纷纷发表声明,热烈拥护联合国决议。甘地、真纳等印度民族运动领袖也与观察团取得了密切联系,联合声讨英军暴行。

形势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邱吉尔再也坐不住了,他在发回伦敦的电报中形容道:“印度现在就如同一艘着了大火、而且装满火yao的轮船,如不迅速采取措施,一旦引爆火yao,随时都有船毁人亡的危险。”

英国王廷这时也乱了手脚。谁都清楚,从水兵暴动一直到联合国干预,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中国政府在暗中操控的。可是人家部署周密,环环紧扣,况且有大兵压境,一步步将己方逼入绝境,招招无懈可击。简单地说,中国政府的每一步行动都是在为出兵寻找借口,而己方对印度的野蛮统治正是人家最好的借口。

最致命的是,英国当局依仗其强大的海军,长期以来早已习惯了无限制地向全世界掠夺,因此完全忽略了被压迫民族的呼声。然而时移世易,随着东方的崛起,大英帝国风光不再,新兴的中国恰好可以在全世界扮演一个“救世主”的角色。当“人权”、“自由”、“平等”这类词汇被中国政府应用于国际舞台时,真正的噩梦就开始了。

逼上梁山的英国王廷最终采纳了丘吉尔的强硬主张,为避免形势进一步恶化,宁愿授人以柄。4月25日,邱吉尔在新德里发布命令,驻印英军全面戒备,印度各大城市实行戒严,取缔一切反政府组织,驱逐联合国观察团,企图以铁腕手段力挽狂澜。

消息传到上海,联合国安理会于当晚全票通过决议:为维护联合国尊严,恢复印度人民的基本人权,由中国、苏联、朝鲜、阿富汗四国组成“联合国军”,驱逐印度殖民政府。

大战在即,英国政府自知不敌,但骑虎难下,只得向美、德两国求援。美、德两国自然不愿看到中国独霸中南亚,但印度问题毕竟和他们没有直接利害关系,所以两国内阁都不愿为了英国的海外领地卷入战争。

此时的美、德远未从欧洲大战的阴影中走出,都在聚精会神地恢复国力,真要跟联合国正面对抗的话,就免不了要再打一场世界大战,这是他们不可能接受的。事实上,美、德从根本上就不赞成英国的强硬做法,两国首相都认为此事应以和平方式解决。在此背景下,美、德两国主动提出,愿意作为调解人,将中英两国拉到谈判桌前。至于劳师远征,那是不可能的。

至此,英国政府已被逼进了墙角,邱吉尔的如意算盘也就此落空。

5月上旬,中、苏、英、美、德五国代表齐聚喀布尔,专为印度问题举行和平谈判。中方首席代表王啸飞,英方首席代表丘吉尔。中苏两国代表从一开始就为会谈奠定了基调,即印度必须独立自治,否则会谈将无法继续。

表面上看,中苏的谈判基调非常苛刻,实则是一个除英国外各方都赞同的提议。美德两国虽然站在英国一边,但从自身利益出发,英国长期独霸印度,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好处,而一旦印度实现自治,反倒制造出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何乐而不为?因此,美德两国代表在听到这个提案时,内心实际上都在感谢上帝。至于丘吉尔对此事作何感想,大概没几个人有兴趣去研究。

简单地说,这项提案在最大程度上利用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使英国处于被四国孤立的境地,就算有多少个不愿意,落单的英国都必须接受这个基调,否则便只能选择战争。

不过丘吉尔也不是省油的灯。在随后的会议进程中,他主动提出了在印度实现自治的方案,其内容是:建立新印度联邦,使之成为自治领,其地位与英国本国相等,不论在内政和外交上,均不隶属他国。但他在方案中提出,为彻底解决在印度存在多年的宗教冲突,对印度“分而治之”,主张把印度分为三个统治区,即印度教徒区、伊斯兰教徒区和土邦。各区(邦)有权不加入新建立的印度联邦,这就意味着有可能在印度原有土地上建立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从而为印度的分裂打开了方便之门。

这同样是一个均衡势力的方案。既然各国都不愿为印度打一场世界大战,那么就必须重新划分出势力范围。对于这一点,中方原则上也是赞成的,其他国家就更没话说了。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到6月上旬,会议最终确定了印度分治方案,主要内容是:将印度东北和西北部的穆斯林聚居区划为巴基斯坦区。由东、西两部分组成,分别称为东巴和西巴。东、西巴被印度隔开,相距约2000公里。东巴人绝大部分属孟加拉族,操孟加拉语;西巴人分属信德、旁遮普、俾路支和巴丹等几个民族。两地居民的文化和民族都不尽相同。东、西巴合为一体的基础是伊斯兰教。

1927年8月15日,一面英国国旗从新德里总督府门前的旗杆上缓缓降下,为大英帝国长达百余年的印度殖民统治划上了句号。而就在此前一天,8月14日,巴基斯坦共和国宣告独立。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