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谥号(2 / 2)

加入书签

今日幽州卢龙军送来奏报,说节度使张仲武病逝,众军拥戴其子张直方为节度留后,请旨定夺。

左首第一位的是白敏中,今年五十八岁,官拜从二品的尚书右仆射,是尚书省的长官。

他是执政,自然要最后发言,于是看了一眼下首的魏扶。

兵部侍郎、判户部魏扶出自巨鹿魏氏,是魏征的四世孙。判户部意思是他兼管户部。

而此时的户部尚书是崔龟从,那这位尚书在干什么呢?他在判度支,就是管理全国财政。

由于税务财政太繁琐,所以将户部其他工作交给魏扶代理。

魏扶一直受到白敏中的提携,自然知道要替他打头阵,于是向皇帝拱手,欠身说道:“陛下,张司空为国操劳,大破回鹘,北逐山奚,拓地千里,乃是会昌至今战功第一,臣以为应该从优议叙,伏请圣人明鉴。”

张仲武在会昌年间西征回纥,与石雄分兵出击,大破敌军,乌介可汗远遁西域随后亡国,这是灭国大功。

大中初年,张仲武又北伐诸山奚,破军杀将,大获全胜,将大唐边界向北推了数千里。

魏扶说他是自从会昌年以来战功第一,名符其实。

皇帝微微点头,说道:“那么魏卿快说说,该如何从优?”

魏扶道:“这从优无法两样,一是极尽身后哀荣,需要封个好的谥号。二是厚待其宗族,封赏其子张直方为节度使,并大赏卢龙将士,以安其心。”

这些话中规中矩,是老生常谈。

皇帝扫了一眼两旁侍立的枢密使,左边是王居方的养父王元宥,右边是宋叔康。

两枢密使虽然位高权重,但在议事时只能站着在皇帝身旁,他们是家奴,按规矩是没有位子的。

此时二人低眉顺眼,默不作声,他们知道如果插话就是僭越。皇帝看向另一边的两位宰相,问道:“马卿和崔卿以为如何?”

右首坐的马植是正三品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这位是马英九的祖先。

“微臣以为魏侍郎说得很好,尤其是这谥号需要好好斟酌一番才是。”

右首第二位是正议大夫、中书侍郎崔铉,只听他说道:“臣以为张司徒是国之干城,一向忠心耿耿,谥号可以用‘忠’字。”

魏扶见两位中书侍郎都说话了,便笑笑不做声。

他只是兵部侍郎,按理说轮不到当宰相,因为白敏中大力推荐,才得到“同平章事”职衔的。

自己根基浅薄,平时要谨言慎行,免得被御史抓到把柄。

虽然今日当值的是他的门生郑愚,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其他宰相门下也有相熟的御史。

唐代最初只有三省长官才是宰相,后来因为从二品的尚书仆射一般是荣衔,就将标准下放到六部尚书一级,当尚书出缺时,也可以用其副手侍郎。

郭弘这两日恶补了下有关知识,他严重怀疑李唐朝廷这种将一二品官位宁愿空着也不随意给人的作法,是为了省俸禄。

如今二品以上的官员,全国加起来不超过五人。

尚书省最高长官是尚书令,因为李世民曾经当过,从此以后便不再授人。

下面是左右仆射,如今左仆射空缺,右仆射是白敏中。

再往下是六部二十四司。

如今兵部就没有尚书,只有两个侍郎。

所以魏扶这个兵部侍郎是刚刚踩线,比他资格老的还有好几人,比如户部尚书崔龟从、工部尚书柳公权,资历相当的也有兵部侍郎、判盐铁转运使崔璪(zao)等十几人。

御史台那么多人,对他这种资格不够而幸进的官员,都瞪大了眼睛,就等着拉他下马呢。

何况谥号应该由太常寺的太常博士议定,然后送报皇帝批准,宰相们也就是随口说说,他就不凑这个热闹了。

右首的马植这两日心情很好,他出自扶风马氏,刚跟左军中尉马元贽认了同宗,攀附上这个权宦,想来不久就可以找机会将白敏中搞下台,也弄个执政当当。

唐代的读书人的最高目标就是执政,一般退休时可以得到从二品以上的官衔。

人这一辈子能掌握天下权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不枉世上走一遭了。

他瞄了一眼对面的白敏中,见这老头白发苍苍,精力不济,似乎在打瞌睡,心中不禁暗暗冷笑。

再扭头看了一眼崔铉,前一段日子,二人联手将周墀(chi)赶出朝堂,如今也有对付白敏中的默契,算是暂时的同盟。

马植见暂时没人说话有些冷场,就想再说两句,突出一下自己,在皇帝心中留下有独到见解的印象。

只见他轻轻捋着长须说道:“臣以为张司空战功既然是会昌以来第一,还是加个武字为好。”

古人把战功称为武功,这就是帝王文治武功的由来。

皇帝一听,脸就沉下来,哼了一声,站起身拂袖而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