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宛如猜谜的中世纪欧洲文字(2 / 2)

加入书签

因此,在中世纪的环境背景之下,千万不要以为都是德国人或者都是法国人,就不存在语言文字上的障碍了――就算是在中国,广东人和上海人之间还经常是鸡同鸭讲呢!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有人用拼音字母把广东或福建方言拼写出来(严格按照当地音调),然后拿给北京人或东北人,要他们读出来……那该是一副怎么让人纠结蛋疼的场面啊!

一直要到中世纪已经基本结束的十六世纪中期,马丁。路德(不是美国的那个黑人领袖,而是创立新教的那个德国人)才对德语的语法进行了初步的规范,并且第一次把《圣经》翻译成德语。

由于法语的规范化工作做得比较好,再加上近代法国的实力强盛,文化冠绝欧洲,所以一直到19世纪,法语都是欧洲外交界的国际通用语言,直到20世纪才被英语逐渐取代。

综上所述,如果你在中世纪用本民族语言写信,由于没有统一的文字标准,收信人很可能会产生误解。而若是采用拉丁文写信,大部分人又看不懂,必须到大教堂里找高级神职人员进行翻译……

当然,如果你是意大利人,就没有这种烦恼了――这也是文艺复兴最先在意大利发生的原因之一吧!否则,若是连单词和语法都没有统一规定的话,文学家们又该怎么写《十日谈》和《神曲》呢?

(――在此感谢古罗马的语言学家和修辞学家,对拉丁文标准化工作做出的伟大贡献。)

好了,现在让我们初步总结一下中世纪欧洲生活的弊端:城堡不适于居住,饭菜不合口味,没有统一的语言规范,书信交流十分困难……

最后一点其实并不是什么大碍,那年头99%的欧洲人都是文盲,一座小镇上都找不出一个识字人的事情比比皆是(《狼与辛香料》里面的那位罗伦斯,只是帮文盲村民们念了一纸契约,就得到了一只烤鸡作为酬劳,可见那年头知识分子的珍贵),与其大费周章的写信,倒不如找个记性好的听差跑过去直接传话。

总之,就当是生活在现代的偏远山村好了,似乎勉强还能忍受?

呵呵,少年,你实在是太天真了,事情还没完呢,中世纪欧洲日常生活的恐怖之处,绝对能让任何一个正常的现代人疯掉,哪里是这么容易就能蒙混过关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