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 引擎技术(2 / 2)

加入书签

mg是为gmp人专门设计的机型,在下一代抗荷技术被研出来之前,5og的级机动并不适用于正常人。就以“风暴”1号机上所采用的动态位移补偿抗荷技术来说,加上机师制服本身的抗荷能力,风宇也不过能承受2o个g的机动,距离5og还比较遥远。

排除提能力这方面的问题,mg在拥有驾驶舱的情况下,内部可用空间比“风暴”3号机少了至少2个立方,却能拥有与3号机完全一样的度,说明其引擎技术要优于aa-ker。m博士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这两架级机型的引擎拆了下来,交给aa-ker的引擎研究所去学习对手的技术。

这两架引擎的型号是xme-5ooT,风宇一看就知道是夏氏精工的产品。不得不承认,夏氏的机动战士引擎技术确实有过人之处,只有uac的ge引擎能与之媲美。

不过根据aa-ker掌握的情报显示,即便是在新亚洲国内也没见过这种型号的引擎,显然夏氏精工并没有把最好的东西留在了国内,而是专门用来供应no。由此可见,no已经铁了心要迈出最后一步,现在只是时机未到而已。

在性能相近的情况下,xme-5ooT引擎的体积要比aa-ker的am-5oo-a小了28%。

“风暴”1号机的驾驶舱带有动态位移补偿抗荷技术,总共占用3个立方的空间,加上am-4oo-c引擎则占用1.2个立方,加一起是4.2个立方。

而3号机取消了驾驶舱,腾出了3个立方的空间,引擎升级为am-5oo-a后占用1.8个立方,还有多出来的2.4个立方分别加大了动力炉、R粒子生器以及内置多功能战术背包。

相比之下,mg系列级机型的驾驶舱不需要动态位移补偿抗荷技术,只占用2个立方空间,而xme-5ooT引擎占用的空间仅有1.3个立方。比“风暴”1号机多了o.9个立方,同样分配给动力炉和R粒子生器使用,内置背包倒是没有扩大。

动力炉和R粒子生器技术都属于成熟技术,各厂牌产品参数相当的型号在体积上也基本一致,总之就是功率越大体积就越大。所以mg系列级机型的R粒子盾和火力强度要弱于3号机,而强于1号机。体现在肩部武器上,1号机装备的是15omm高斯炮,mg则是16omm高斯炮,而3号机的口径则一口气扩大到18omm。

目前各国机动战士当中,只有地球联邦的远程型sR装备了18omm高斯炮,而且还需要双手握持,并非肩部武器。18omm高斯炮是唯一能够一炮击穿52Ti级合金装甲的机载远程武器,堪称是级机型杀手。

当然,以高斯炮动能弹的飞行度,要想击中级机型几乎不太可能,除非风宇能够设计一个必杀套路等着对手钻进去。至于地球联邦的sR就别提了,就跟他们使长枪的高机动型sk和sp一样,18omm高斯炮装备起来纯粹是为了耍帅用,实战意义并不大。

不过排除用于攻击级机型这种用途,18omm高斯炮的对舰效果绝对值得称道,威力是一般12omm高斯炮的225%,攻击效率高了一倍都不止,几炮就能摧毁战舰主炮射口或者引擎喷射口。

如果aa-ker能够吃透xme-5ooT的技术,生产出体积小一号的am-5oo-B和am-4oo-d引擎,3号机和1号机又能腾出一些内部空间来,好处不言而喻。

机动战士一共有三大核心技术,除了引擎技术之外,还有就是材料技术和电传操控技术。

其中材料技术的难点不在于材料配方,而是材料的获取,比如52Ti和18这些稀有同位素。这方面no比之aa-ker有着先天的优势,他们有新亚洲星系uac占领区的集中资源为依托。而aa-ker以前依靠RB所取得的资源比较分散且品质不高,核心的战略资源只能依靠购买或者干脆让风宇动手去抢夺no。

而最后一项电传操控技术则包含传感器、操控系统、控制回路以及传动机构等,对于空间的占用没有多大影响,主要的技术难点还是在于传感器的探测精度、广度、准确度以及操控系统的软件编写。

aa-ker连精神力驾驶系统都能弄得出来,电传操控技术自然是顶尖的,m博士真正需要的只有引擎技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